热门搜索:
新闻资讯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» 新闻资讯

【竹木乐高 造创浙江】浙师大学子“神仙小工匠”课程守护衢州古建文化

文章来源:"http://www.danuokj.com/news/130.html" 发表时间:2025-07-12

衢州,是浙江省一座具有18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,素有“四省通衢、五路总头”之称。近日,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(教师教育学院)“智育星火·匠心卓创”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衢州江山市峡口小学,依托大诺科教“竹木乐高”专利框架体系,精心推出“神仙小工匠”系列项目化课程,助力青少年化身衢州古建文化“守护人”。

图片

门窗小神仙:巧思焕彩千年纹饰

中国古建筑除了结构的精妙,还有色彩丰富、造型独特的纹饰图案,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。如万字纹,是用“卍”字四端向外延伸又可演化成各种锦纹,常用来寓意万福万寿之意,也叫“万寿锦”;回纹,形象如汉字中的“回”字,其由方形方格环绕排列,简约婉转,有循环往复、绵延不绝之意,也称“回字纹”;方胜纹,是用两个菱形交织紧扣,象征心连心的忠贞爱情,还有同心同德、同舟共济的寓意,又称“同心方胜”。

图片
图片

衢州的孔氏南宗家庙,为孔氏南宗之始、孔氏第二圣地,是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孔氏及儒学中心,具有700多年的历史,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“神仙小工匠”首期“门窗小神仙”课程,结合现代技术带领学生制作衢州孔庙的经典门窗纹饰,使传统建筑元素焕发新生,实现“以创意之手唤醒文化之魂”的教育构想。“原本辉煌的孔庙因为战乱被破坏了,我们好难过呀!”课堂伊始,可爱的“孔庙小神兽”带着一脸愁容出现在同学们面前,委屈地诉说着孔庙大殿纹饰被毁的遭遇。在揭秘了回纹、万字纹、方胜纹三个“纹饰密码”后,学生们化身“小工匠”,使用彩笔、胶水、木块等材料,亲手设计并搭建融入传统纹饰的小型古建模型。在学生们的巧手下,墙面、枋、檩、屋顶和屋脊逐渐成型,脑海中的精美的纹饰构思变成一座座实实在在的纹饰艺术品。
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
屋顶小神仙:匠心复刻灵动脊兽

脊兽是中国古代汉族建筑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,其功能最初是为了保护木栓和铁钉,防止漏水和生锈,对脊的连接部起到固定和支撑作用。脊兽根据安放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吻兽、垂兽和戗兽。正脊两边安装吻兽,垂脊向下的边缘安装垂兽,戗脊边缘安装戗兽。后来脊兽发展出了装饰功能,并逐渐赋予丰富的文化含义,不同等级的建筑所安放的脊兽数量和形式也都有了严格限制。如北京故宫太和殿最高规格的脊兽包括:鸱吻、嘲风、骑凤仙人、龙、凤、狮子、天马、海马、狻猊、狎鱼、獬豸、斗牛和行什等。

图片
图片

“不识水亭门,枉为衢州人”。水亭门是衢州保存和修缮最完好的一座古城门,也是衢州国家级儒学文化产业园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“神仙小工匠”第二期“水亭门脊兽”课程,以丰富的教学方法展现古建脊兽的独特魅力。从逢凶化吉、绝处逢生的“骑凤仙人”,到威严尊贵的“海马”、祥瑞智慧的“狻猊”,再到除祸灭灾的吉祥雨镇物“斗牛”……实践队员们将脊兽斑斓多元、曼妙多姿的文化长卷呈现在同学们眼前。在核心实践环节——“修复水亭门”中,学生们分组协作绘制铭牌图案,为“鸱吻”添上吞脊的弧度,给“嘲风”描出登高的姿态。当飞檐翘角的水亭门卓然而立,形态各异的脊兽交相辉映,学生们不仅触摸到了古建的文化脉络,更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到了古建中所凝结的巧妙构思与匠心智慧。
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
让人文教育有科技深度

      让科技教育有人文温度

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的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年)》强调指出,“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”。从衢州孔庙纹饰的巧思复原,到水亭门脊兽的匠心再现,“神仙小工匠”课程立足于探索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,成功构建了连接古今的实践桥梁。最触动实践队员们的,是孩子们在课程中的成长与蜕变,以及那份亲手“让想象落地”的兴奋与自豪。该课程巧妙融入STEAM(科学、技术、工程、人文和数学)跨学科理念,不仅让沉睡的古建符号在青少年手中“活”起来,成为滋养文化自信的沃土,更将传统智慧转化为激发创新思维的基石。队员们纷纷表示,未来将会继续秉持对传统的热爱与创新的担当,让人文教育有科技深度,让科技教育有人文温度,助力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彩。

图片


相关产品